酒刚上,肉刚热,汉奸们谈笑风生。一个个举杯换盏,以为大势已去,国民党要借他们稳住北方局势。可酒席一半,戴笠一挥手,一纸名单拍上桌。空气骤然凝结。有人脸色煞白,有人腿软倒地。酒宴成捕宴,熟人变敌人,主宾对调。没等众人反应过来,特务早已包围四周。枪上膛,锁就位,谁也跑不了。 戴笠笑了,笑得阴冷。这不是请客,这是清算。 1945年8月,日本投降。抗战结束,表面平静。可内里汹涌。国民党要稳住人心,要清除汉奸,要重塑秩序。而军统,要立功,要肃奸,要抢先下手。 戴笠,军统头子,冷静、残酷。蒋介石最信任的人。抗战末期,他布线全国,摸底汉奸势力。北平、天津、上海,到处是耳目。尤其北方,伪华北政务委员会,汉奸最多。 王克敏、王揖唐、汪时璟……个个曾掌实权。如今日本投降,他们开始转身。投诚、求饶、联络旧识,想在国民政府面前洗白。 戴笠知道。他不急。他等他们自己露面。 于是,一场“请客吃饭”的戏开场了。 由军统北平站主任马汉三牵线,向五十余名伪职汉奸发出邀请。名义,是汪时璟设宴接风,地点在兵马司胡同。桌数排满三进院。红灯笼高挂,仆役忙进忙出。一切都像是正常社交。 汉奸们来了。穿西装的,穿长衫的,捋胡子,调烟袋。有人心虚,但更多人自信。他们以为戴笠是来谈条件的。 他们错了。 10月5日,晚宴如期举行。王克敏坐主位,身边是昔日老友。推杯换盏之间,觥筹交错。有人已经在筹划未来仕途,有人悄悄送上名片,只等“上面点头”。 菜一道接一道。鸡鸭鱼肉、八珍玉食。一切看似热闹,实则压抑。 晚间九点,戴笠现身。没有客套,没寒暄。他坐下,喝一口茶,从怀里掏出一张纸。 五十多个名字,写得密密麻麻。他朗读第一个名字——王克敏。 话音刚落,王克敏一愣,脸色惨白,嘴巴张了几下,声音没出来。随后,整个人瘫倒椅上,手脚冰凉,头冒冷汗。 还没等第二个人回神,门外特务冲入,枪口齐举,严阵以待。 戴笠宣布:你们,全部被捕。理由?通敌、卖国、汉奸。 有人试图解释,有人强作镇定。更多人则默不作声,面如死灰。酒未散,人已惊。菜没动,命已悬。 汪时璟脸色铁青。他是东道主,是这场饭局的“组织者”。他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设的局,成了自己落网的网。 当晚,五十余人被军统特务统一押解,分别送往各地看守所。 王克敏被关押在北平军统监狱。他不说话,不吃饭。两个月后,服毒自杀。终年七十二岁。他曾是北洋总理,也是伪华北政府元首,风光一时,死时无声。 王揖唐,曾任伪组织部长,被判死刑。送上刑场时,手脚冰冷,几度昏厥。 汪时璟病重未死,押往监狱,1952年病死狱中。 这一轮肃奸行动震动全国。各地响应,军统收网,上百名伪职官员、文人、军人被捕。许多曾在日伪体制下掌权的人,纷纷被清算。 可这场行动,也埋下隐患。戴笠太狠。太快,太绝。 有人开始不满,有人举报戴笠越权。政敌蠢蠢欲动,暗流涌动。 军统虽强,却也不敌官场算计。 设宴的,是马汉三。 北平军统站主任,戴笠亲信。这场饭局,从请柬到场地,从布置到座次,全由他一手安排。 他以为自己立了大功。他以为自己会上位。 可局势变了。 1946年3月,戴笠乘坐专机,因飞机失事身亡。政坛震荡,军统群龙无首。马汉三失去靠山。 同年,马汉三因“受贿、暗杀、侵吞军费”被查,关押南京。1948年,被秘密处决,尸骨无存。 他安排了别人的下场,却未预料自己的命运。 局收得漂亮,但收局的人,一个个,都没好下场。 那晚,五十人赴宴,五十人落网。无一人逃脱。席设北平,惊动全国。戴笠以这场饭局完成一次最干净的肃奸行动,却也为自己种下仇根。 他看似赢了,最终命丧空难。马汉三看似得势,终被悄悄清除。 而那群汉奸,自以为安全,自以为能洗白,终究都没能走出那间饭厅。 那晚的桌子,不是宴席,是囚笼。那杯酒,不是敬意,是诀别。那张纸,不是名单,是死亡顺序。 这是戴笠的手笔。干净,直接,致命。 但也是乱世的剪影。乱的是人心,冷的是权谋。吃着吃着,就吃到了尽头。谁都没想到,走出饭厅那刻,便是人生最后一章。